臺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DEEP OCEAN WATER RESOURCE APPLICATION
  • Home
  • 學會快報
    • 學會公告
    • 產業消息
  • 關於學會
    • 宗旨與目的
    • 理事長介紹
    • 理監事介紹
    • 學會章程
    • 入會資訊
    • 學會大事紀
  • 認識海洋深層水
    • 深層海水定義與特性
    • 深層海水安全性
    • 深層海水國內外發展現況
    • 深層海水產業應用
    • 國內取水地點
  • newsletter
  • 友善連結
  • CONTACT US

「台肥集團.台海生技」水品 橫掃「伯克利國際水品競賽」榮獲國際金牌

3/7/2023

0 Comments

 

2023年全世界最好的飲用水是「台肥集團.台灣海洋深層水公司」(以下簡稱台海生技)的產品。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伯克利國際水品品鑑大賽(Berkeley Springs International Water Tasting)是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的飲用水評選比賽,號稱為「水品界的奧斯卡」及「水品界的奧林匹克」。
台海生技首次參加2023年第33屆「伯克利全球水品競賽」,一舉包辦雙金一銀,主持人連聲讚道:「太神奇!太神奇了!」。9 位專業評審嚴謹評鑑視覺、氣味、味道、口感、餘味等各項目後,台海生技的「100%海洋深層水」及 「深命力」含鹼性元素的海洋深層水併列金牌,負責代工的產品「ATOMY 艾多美100%海洋深層水」也榮獲銀牌。競賽主持人多次唸到台灣、台肥集團、台灣海洋深層水公司、花蓮等文字,著實令人感動,來自台灣花蓮優質的海洋深層水瞬間躍上國際舞台,成為新台灣之光。
伯克利國際水品品鑑大賽每年均有來自世界各地超過一百多項的水品參與評比,晉身前三名者倍受世界關注。然而社會大眾多半花了過多的錢在買國外進口的飲用水,卻不知世界最好的水原來就在自己生長的台灣這片土地上。
台海生技是亞洲最大的海洋深層水製造廠,抽取自台灣花蓮外海662公尺深的海洋深層水加上專利技術,生產含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水品及礦物質濃縮液原料,多年來行銷歐美、東南亞等地,不僅是台灣最優質的包裝飲用水廠商,更被認證為世界級水品及海洋深層水礦物質濃縮液的優質製工廠。
-
台海生技海洋深層水產品資訊址:
https://www.taiwanyes-mall.com.tw
-
新聞連結
1.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35/7012301......
2.https://berkeleyspringswatertasting.com/winners/
​

Picture
0 Comments

大溪地醫院海水空調 抽深層冰海水製冷節電9成

2/13/2023

0 Comments

 

位在南太平洋法屬玻里尼西亞的大溪地,終年陽光耀眼,高溫上看攝氏35度,首府帕皮特這家醫院,距離海邊只有200公尺,利用這個優勢,設置了海水空調系統SWAC,每秒鐘300公升的深海低溫海水進出交換中心,就能達到冷房效果。

法屬玻里尼西亞能源部長波斯科指出,「攝氏4.7度的海水被引進來,經過交換器,把淡水冷卻,作為空調之用。溫度經由金屬盤傳導,海水淡水完全不會相互接觸。」海水空調系統必須抽取水面下900公尺深處,攝氏4.7度海水,才能把交換器中的淡水降溫到7度,發揮冷房功效。抽水馬達與溫度交換器,取代了高耗能高噪音的冷氣壓縮機,也不必再用到冷媒,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

發明者之一的工程師瓦瑞,已經研發相關綠能15年以上,像大溪地這類的火山島嶼環境最適合發展,因為四周海底坡度陡降,容易取得深海水。

海水空調系統共同創辦人瓦瑞說道,「我們背後這些山也延伸到海面下,汲水管必須經過底下的潟湖,延伸到水下900公尺的深處。」

海水空調最大的成本來自於建置水下管線,帕皮特醫院這套系統使用4公里長的深海抽水管,造價3100萬歐元,合台幣約10億,但效能很快展現。這家醫院已經使用4個月的海水空調,穩定維持攝氏20度以下的涼爽環境,耗電減少了九成,每年省下250萬歐元電費。

醫院實驗室技師提普洛杜表示,「這裡溫度很低,我戴手套、穿外套,還穿鞋,現在有穩定的溫度,夠低溫。」

醫院設備主管穆烏提及,「我們過去要用920萬度電才能維持這樣的溫度,現在只用90萬度,所以我們醫院的空調電力降到1成,這對於節能真的是很大一步。」

法屬玻里尼西亞群島的電力主要仰賴進口化石能源,成本很高。

波拉波拉島的高級島嶼度假村,早在2006年就設置海水空調系統,滿足園區內冷氣、冰箱、廚房等各種降溫需求,環境永續成為賣點,海洋深層水還兼具美容與spa的功能,回歸大海之前更多一層應用。環境類似的留尼旺群島等熱帶與亞熱帶島嶼,都也正在評估或建置海水空調。

※新聞連結點我※

Picture
0 Comments

鎂是鈣質的頭號守門員 不容忽視的健檢項目

7/5/2022

0 Comments

 

在人體細胞內的陽離子(帶正電荷的離子)之中,鎂(Mg+)的數量之多僅次於鉀(K+);就全身的陽離子總量而言,它佔第4位。所有具備代謝活性的細胞都含有高濃度的鎂離子,可想而知,它是維生保健不可或缺的礦物質。
此外,鎂是人體中數百種重要酵素的關鍵輔因子,已知的代謝功能之中,有將近80% 與鎂有關。當體內過度缺乏這一類重要輔因子――濃度不足或分布不當時,該部位的酵素活性也會大幅降低。 鎂一直是ATP(三磷酸腺苷,是細胞傳送能量的重要分子)代謝之必需,人體中的蛋白質、DNA、RNA 合成與脂肪酸合成,包括在體內要轉換成活性荷爾蒙的維生素D,也同樣需要它3;穀胱甘肽是人體細胞中最重要,也是最精華的抗氧化劑,鎂也在穀胱甘肽生成過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鎂之於人類維持生命、增進健康的重要性,可說是無出其二。以抗氧化作用為例,當維生素C 缺乏症進展到後期時,其他抗氧化物質的高劑量代償,可以略為彌補維生素C 的不足。
然而,缺鎂的時候,卻只有補充鎂才能改善,補充別的就不行。 諷刺的是,鎂在人體組織和器官運作所佔的地位如此重要,卻未得到相應的認知,以致於常被指稱是「被遺忘的電解質」。臨床醫師總在血中鎂濃度太低時,才「考慮」讓患者補充鎂,其實應該在發現患者的鎂不足時,就要提出意見才對。 話說回來,既然人體細胞內的大部分工作都仰賴鎂的存在,缺鎂也算是家常便飯,醫師若不提醒,患者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這「隱性的缺乏症」。
缺鎂會引發多種疾病,也會使所有已知的疾病惡化。本書將在之後的篇章中分析鎂對於疾病的影響。 鎂對人體的全面影響 針對鎂與疾病進程之間的關係,研究行之有年;缺鎂能致病,適量補充鎂則能持續改善病症,甚至可能使症狀消失。
以下是鎂不足可能造成的情形:
✔ 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和末梢血管硬化、心律不整和心電圖QT波間期延長、高血壓、鬱血性心衰竭、中風)
✔ 代謝症候群
✔ 糖尿病
✔ 慢性疲勞和纖維肌痛
✔ 腎臟病
✔ 骨質疏鬆和骨性關節炎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與氣喘
✔ 鈣結石
✔ 子癲前症和子癲症
✔ 偏頭痛與癲癇發作
✔ 憂鬱症和焦慮症
✔ 失智、神經退化性疾病
✔ 聽力缺損 治病的礦物質──鎂
由於鎂是骨骼構造中的重要礦物質之一,科學文獻多半用治療骨折及滋長骨骼的角度,去審視鎂的作用性。 當然,即使是無關於骨骼復育,鎂的功效仍長期在治療上獲得肯定,所以補充鎂就和補充胰島素一樣(胰島素可促使鎂從細胞外移入細胞內),鎂本身就是一種單純而明確的治療劑。 人體中的鎂就像是鈣質的頭號守門員,它也經常被用為鈣質的拮抗劑和代謝調節劑。病理生理學有一條自始至今都未變的基本守則,那就是當人體內的鈣質過多,特別是細胞內的鈣過量而致病時,鎂就是最佳解藥。
在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中,研究者發現:只需日常口服250mg氧化鎂,就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潰瘍、醣類代謝、血漿總抗氧化能力(TAC)以及C–反應蛋白(CRP)指數,都得到持續性的改善;另一項相似的試驗,則用同劑量氧化鎂搭配維生素E,也在改善潰瘍、抗氧化能力、脂質濃度、C–反應蛋白和醣類控制等方面,顯示近似結果。 還有一項臨床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是在門診前和門診期間對乳房切除手術者直接施以鎂劑的注射,結果不只術後恢復良好,患者出院後的口服鴉片類止痛藥物用量也大幅降低。24小時點滴輸注硫酸鎂,可使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恢復得更快。 對燒傷的兔子做鎂劑靜脈注射,能使燒傷面積、傷口的深度、癒合時間和癒後疤痕都縮小。動物和細胞研究也證明鎂能夠有效提升傷口癒合度。另一項動物研究顯示,傷口滲液中的鎂含量及早提升(伴隨鈣濃度的降低)是細胞遷移反應的重要活化劑,而細胞遷移可觸發並維持傷口的正常痊癒。
綜合以上這類研究的結果,凡是能夠提高細胞內鎂濃度、降低氧化壓力的鎂,在臨床上都有正面的治療效用。 由此可見,針對細胞內的氧化壓力(IOS),細胞內鎂含量、醣類代謝、穀胱甘肽之間的關聯性是一致的,這三者都可產生正面的影響。於細胞內,胰島素可增加穀胱甘肽濃度,減少氧化壓力,直接增加細胞內的穀胱甘肽濃度,亦同時改善鎂濃度;做靜脈注射點滴可增加紅血球內的鎂濃度,從外部供給也能持續提升細胞內的鎂濃度,種種效果似乎都有另一項抗氧化劑――維生素E的直接輔助,因而能增進胰島素的作用。 另一項研究,認為降低穀胱甘肽也會降低胰島素作用(或胰島素的敏感性),用靜脈注射穀胱甘肽,則可大幅提升胰島素作用和總葡萄糖進入細胞的數量。大致來說,當細胞內氧化壓力(IOS)增加,這個細胞的動能降低,陷入惡性循環,除非有外力直接打破這個循環,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鎂製劑等,才能夠使氧化壓力減輕。 經過長久觀察,我們知道在特定體型、炎症、氧化壓力和胰島素阻抗的人身上,常常是糖尿病和高血壓一併發生,也確知多數糖尿病患者的細胞內鎂濃度非常低;不僅如此,我們又發現高血壓患者的細胞內,鎂會被大量消耗,也就是血壓越高則鎂濃度越低,鎂濃度越低則越無法再藉由給予胰島素來回升。 換句話說,細胞內鎂濃度能使胰島素發揮最佳功能,但它本身需要的支援卻與既存的胰島素多寡無關。若要使胰島素在一開始就產生完整的生理作用,則細胞質的離子必需盡可能處在正常狀態才行。 就改善血壓和血糖上來說,恢復鎂濃度似乎比直接給予胰島素要來得更為有效。 儘管我們不能把兩種情況的交互輔助完全置於兩論,但就解決或穩定病況。想要對付胰島素阻抗,至少在初期,用鎂會比單用胰島素要更優先。 補充鎂的必要性 技術上,少數健康情況良好的人,可藉由完美的飲食和完美的消化來得到足夠的鎂,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許多人,尤其是年長者,若患有多種疾病或接受特殊醫療照護,身體對鎂的需求會增加。很多藥物本身就會引發鎂的慢性耗損,特別是利尿劑和胃酸合成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類,Proton-pump Inhibitors 縮寫為PPI,例如Prilosec或Nexium),而這種消耗又很難靠補充鎂來克服或逆轉。其他值得注意的耗鎂劑:包括胺基糖苷類抗生素、部分抗病毒和抗黴菌藥物、化療藥物,以及風濕免疫科的免疫抑制劑等。
買不起或不願意經常購買有機食物的人,其日常「正規」的非有機膳食所能攝取到的鎂,遠不及目前官方的每日建議量(RDA)。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每天攝取/吸收的鎂,更應該要大幅高於這些RDA 數值,才能使自己的體內保持最佳鎂含量,以治療或避免慢性病。
舉例來說,膳食中的維生素C含量就應該是RDA建議值的100倍或更多,才能確保身體攝取和吸收足夠的鎂。無機肥料和各種形式的食品加工,會耗損食物中的鎂含量,甚至有權威人士斷言,這個耗損量高達8到9成。 此外,據估計,非有機栽種的蔬果之鎂含量,在過去這60年內下降了2到3成。像這樣的食物,縱使我們食用過量,也不會使體內的鎂趨近理想狀態。
要說保持體內的鎂狀態趨近理想,飲用水中的鎂倒是一大助力;當然,它不該完全取代補充劑,但確實能明顯地維持人體內的鎂濃度和整體健康。在一份包含10 項研究的大規模統合分析中,學者發現飲用鎂含量較高的水,可以明顯降低冠心症的死亡風險,卵巢癌和高血壓的死亡率也與之有關。綜觀此類主題的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鎂含量較高的飲用水對於特定疾病或特定健康狀況是有益的。 綜上所述,除了少數例外,大多數人都應該補充鎂(更多細節請見第18章)。
​

資料來源:
1.工商時報https://ctee.com.tw/lohas/health/668485.html
2.博思智庫Broad Think Tank
https://www.facebook.com/BroadThinkTank/

Picture
0 Comments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新氣象

3/29/2022

0 Comments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是國內海洋海事科系最完整的頂尖大學

以海洋為主體,但不以海洋為限


0 Comments

《Cell》缺鎂恐影響免疫系統?瑞士揭鎂對T細胞重要性

2/18/2022

0 Comments

 

近日,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團隊發現,免疫系統在應對病原體或攻擊癌細胞時,需要有足夠的「鎂」才能有效運作。科學加強調,雖目前仍無科學證實,在飲食中補充鎂是否能降低罹癌率,但該發現對CAR-T細胞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癌症療法的研究相當重要。該論文發表於期刊《Cell》。

先前已有研究指出,當小鼠進行低鎂飲食時,癌細胞在體內的傳播速度會更快,且小鼠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也會受損;不過,目前針對鎂影響免疫系統的研究仍相當少。

本次,由巴塞爾大學教授Christoph Hess領導的團隊發現,細胞表面的LFA-1分子,需透過鎂的幫助,才能與CD8+ T細胞結合,進而增加鈣離子通透、訊號傳導、代謝重新編程(metabolic reprogramming)、免疫突觸(immune synapse)形成,並因此增加免疫細胞針對其目標,產生特異 性的細胞毒性。
Hess解釋:「也就是說,T細胞附近需存在足夠數量的鎂,才能讓其與LFA-1結合,並讓免疫細胞處於活化狀態。」


因此,LFA-1可說是一項對細胞進行由外而內訊號傳導時的關鍵因素,且與腫瘤微環境直接相關。 而「鎂對T細胞正常發揮功能極為重要」的發現,可能是現代癌症免疫療法中,一項非常關鍵的發現。

​臨床上他們也發現,接受CAR-T細胞治療,或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尤其與細胞毒性T細胞 (cytotoxic T cell)相關的療法時,患者血清中鎂濃度較低,和其疾病惡化更快、存活期較短,似乎 具有關聯性。


Hess表示,因此,其團隊現在也正在尋找能「針對性地」增加腫瘤中鎂濃度的方法,以驗證這項 臨床觀察結果。 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對一般人而言,目前的科學數據仍無法證實穩定補充鎂,能否降低罹癌風險。
​(出處:環球生技https://news.gbimonthly.com/tw/article/show.php?num=45990)

0 Comments
<<Previous

    作者

    臺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

    日期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uly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October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March 2021
    August 2020
    August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產業消息

    All
    國際新聞
    政策推動
    產業訊息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