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海水淡化處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水相變化的處理技術,包括多段瞬間蒸發法(MSF)、多效蒸餾法(MED)、蒸氣壓縮法(VC);另一類是不利用水相變化的處理技術,有逆滲透法(RO)、奈米過濾法(NF)、電透析法(ED)、正滲透法(FO,發展中)。
全球海水淡化廠使用技術比重:逆滲透法65%、多段瞬間蒸發法21%、多效蒸餾法7%、電透析法3%、奈米過濾2%。
利用水相變化處理技術會比消耗較多能量,如蒸氣、電能,且需要與發電廠並聯操作才能節省成本;非水相變化處理技術的電透析法是利用直流電與半透性膜來脫鹽,分解其他無機物或低分子有機物,當海水鹽分濃度TDS低於3,000mg/L時,電透析法較具競爭性,但一般海水的鹽分濃度TDS為35,000至40,000mg/L,故逆滲透法更適用於海水淡化上。
國內目前6,000噸至3,000噸的新海水淡化廠大多採用逆滲透法,每度水的處理成本約在30元至50元,反觀自來水依用水量每度水費僅需7.35元至12.1元之間,兩者之間有一大段差距。
從全球專利布局分析,近3年歐、美、日、韓等國際大廠在正滲透技術的各組成材料有相當多的布局,低能耗與低成本的正滲透技術是具有高度發展的潛力。
正滲透技術可分為薄膜、提取液與系統整合三大類,同時布局這三大類的廠商或單位有:新加坡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韓國三星電子、熊津化學、美國Hydration Systems等;專精投入薄膜材料的廠商有BASF、Fujifilm、DOW、Toray、Toyobo等;後段系統整合的主要廠商有美國Oasys Water與HTI、英國Modern Water、中國大陸沃特爾。
以正滲透技術與出水量10萬噸規模的海水淡化逆滲透技術比較其材料與設備成本,逆滲透技術約需131.7萬美元,正滲透技術則約需78.7萬美元,將可減少40.2%的成本。
以臺灣地理與社會經濟環境,政府單位應極力發展更低能耗與成本的水處理技術,其中可節能、具低成本優勢的正滲透技術近年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僅可應用於海水淡化、工業/民生廢水處理,還可用於半導體、紡織、農業、製藥、石化能源、食品產業等,另可在一些極端環境,如外太空、無潔淨水源的離島或戰地,隨時製作緊急供水包,在軍事戰略上有其特殊的優勢,也特別適合結合太陽能電池運用,與現在政府欲發展綠能政策不謀而合。(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