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就是液化天然氣,發電廠以前用煤碳來燒,有碳稅、空污問題,過去幾年台灣陸續建LNG廠,LNG廠另一名詞是「接收站」,接收天然氣,儲存好再供應給發電廠去燒。液化天然氣從零下162度C,轉換成常溫氣態,必須使用大量海水帶走冷能,為了避免管線沾有附著物,LNG廠會電解海水中的二氧化氯,避免藻類和菌附著,因此使用後的LNG排放水是無菌的,溫度大約15度(以永安廠為例,但運作情形不同水溫也會不同)。
為了避免電廠排放水溫太高或太低,影響海洋環境,環保署規定水溫必須符合一定規範,永安廠每小時的LNG冷排水保守估計約3萬到5萬噸,要耗費成本升溫才能排放入海。
永安夏天水溫可以超過30度,因為極端氣候,去年還破34度,水溫過高養殖池底質惡化快,也容易增生毒素、病菌。這些LNG冷排水很乾淨、無污染、溫度低,正好可以拿來養石斑,漁業署和中油合作,把排水涵管都做到養殖池周遭,養殖漁民不用再自己抽水,中油也省下處理費。
善用冷排水,未來有機會吃到台灣鮭魚
不過還是有很多LNG冷排水沒用到,幾年前我和漁業署一直思考,應該做什麼才能有效利用能源,我們發現台灣每年進口大西洋鮭魚金額超過35億台幣,鮑魚和海參也是好幾億台幣,那我們是否能利用LNG冷排水發展冷水性物種,又不影響既有產業。
我在三年多前就跟政府報這個計畫,執行兩年,陸陸續續有結果,鮑魚、仿刺參、牙鮃養成功,甚至當初最擔心的大西洋鮭都沒問題,我們前後進了兩批大西洋鮭受精卵,將近三千顆,存活率達9成,目前還有2800多條,大西洋鮭成長要兩到三年,大約4~6公斤才能上市,我還不敢說成本可以比其他國家省多少,但初步算來降低10%~20%是可預期的,因為即使在緯度比較高的挪威養鮭魚,還是有夏天,鮭魚就喜歡冷,不能超過22度水溫,夏天長得慢、易得病,但用LNG可以全程維持20度生長,再加上未來計算碳稅、碳足跡,台灣自己養,價格優勢一定遠優於外國。
仿刺參則是超過23、24度會「夏眠」,不吃東西,全球養海參最多是中國大陸,很多養殖場夏天將海參往北移,冬天往南移,如果我們用LNG水,全程控制最適合溫度,成長時間必然縮短。如果成功,極有可能改變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養殖概念,不必再抽4、500公尺深的海洋深層水,努力降溫10、15度,只要用LNG冷排水就可以。
去年政府在永安蓋LNG冷排水養殖試驗場,室內面積3000平方公尺,預計今年七月完工,加上申請使用執照等等,最晚年底進駐,我們會把各地分散的實驗集中回廠內,若試驗成功,甚至可進一步調整其他養殖業,現在全台養殖面積總量管制,不准再超過4萬公頃,石斑、台灣鯛價格這麼糟,現在台灣鯛每公斤不到20元,如果台灣可以自己供應一半鮭魚,年產值就超過15億了,大概是台灣鯛7.5萬噸產值,如果調整產業,漁民拿出50、100或是200公頃,改養冷水性物種,其他魚類價格也可回穩。
養殖有機物再利用,擴大版室外魚菜共生
養殖廢水中存在許多有機物質也可拿來利用,植物成長需要氮磷鉀,養殖飼料成分也是氮磷鉀,蛋白質變氮,鉀變核甘酸,蛋白質進一步降解核甘酸、磷酸,就會出現磷。養殖廢水澆灌植物後,植物吸收有機物、淨化水質,水變乾淨排到海裡對環境好,這就是農漁牧的循環經濟。
目前最有名的例子是魚菜共生、植物工廠,這是指淡水,海水則叫魚藻共生,但現在坦白說是為了做而做,沒辦法形成經濟規模,甚至競爭掉現有的產業,應該要做區域性、室外、更大型的植物工廠,例如選定宜蘭或雲林某區,乾淨水給養殖漁業,有肥份的水排到農田裡,農田就不用施這麼多化肥,最後排出去的水也很乾淨,如此週而復始。
農民可能會擔心水質,政府可以制定標準,用科學化分析,什麼樣的養殖水對魚有影響,到農田施肥的水應該有多少氮磷鉀,科學上絕對可以訂出標準,只要不同階段可以串接好,基本上這不是問題。
海島國家更應多層次使用淡水
本來台灣很多水果必須在山上種植,也可以用LNG冷排水做冷房,讓作物一年四季好好成長。除了LNG冷排水,火力發電廠也有溫排水,例如前年寒害,養殖池可以引溫排水,利用這些資源,要冷水有冷水,要熱水有熱水,要溫水可以混合。
海水養殖廢水也可以拿來養藻,法國、歐盟已經提供豬和家禽吃藻類,我們也有海藻雞、海藻豬,但都只是個人,沒有擴大、落實,進一步變成潮流,甚至競爭掉一般小漁、小農,因為這種模式需要比較多資本。
台灣沒有落後,但需要政府力量,讓特別的東西變成正常,正常東西變成普通,若LNG從特殊變成正常、普通化,成本相對也會降低,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全球封閉民族主義極有可能再興起,必須認真思考如何自給自足,重要在於去除門戶之見,整合資源,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未來淡水只會減少不會增加,我們應該珍惜多層次淡水使用。(農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