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DEEP OCEAN WATER RESOURCE APPLICATION
  • Home
  • 學會快報
    • 學會公告
    • 產業消息
  • 關於學會
    • 宗旨與目的
    • 理事長介紹
    • 理監事介紹
    • 學會章程
    • 入會資訊
    • 學會大事紀
  • 認識海洋深層水
    • 深層海水定義與特性
    • 深層海水安全性
    • 深層海水國內外發展現況
    • 深層海水產業應用
    • 國內取水地點
  • newsletter
  • 友善連結
  • CONTACT US

台灣的海洋文化與教育

6/25/2015

0 Comments

 
文化是千年之事,教育是百年之基

2014年《生物保育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由環境學者E. C. M. Parsons等人選出的海洋71個問題(分為八大類)(註),呈現全球海洋現況與面臨的威脅。我們試圖在這些複雜難解的海洋議題中,尋找屬於台灣的可能解決方式。我們陸續談論了第一類「漁業」,第二類「氣候變遷」、第六類「政策」(註)。此篇則是跟第五類「海洋公民」及第七類的「社會文化觀感」有關的台灣海洋文化與教育。做為海洋71個問題系列報導的的最終篇,我們邀請了致力於海洋教育推廣的前國立海生館開館館長方力行,談談在他眼中台灣的海洋文化與教育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式。

Picture
台灣的海洋文化與教育

撰文:方力行(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在各種領域挽救海洋的可能作為中,因為「文化」本身就不是實體,論述易華而不實。「教育」卻幾乎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最終答案,建議常大而無當,話雖如此,前者如水之源,後者如樹之根,若能正本清源,對海洋保育運動,當更能影響深遠。

不同民族多樣的文化各具特色,並沒有對錯,尷尬的是我們要用新時代的價值觀去衡量舊觀念。是以當拿著「海洋保育」這一把尺去評量中華文化時,可能應先知道千年來真正對海洋生命大肆捕殺者,其實是西方各國和19世紀後的日本,這個過程在羅伯茨寫的「獵殺海洋」(註釋)一書中有詳實的敘述。但是台灣並不能置身事外,只是台灣真正加入破壞海洋的行列,已是1960年代以後,現代漁業技術大幅躍進的年代了。

從東、西方歷史看海洋遭受破壞的文化背景
這段歷史的文化脈絡,是在前一個千禧年(1000年)中,西方國家幾乎所有的擴張都是靠不斷掠奪自然資源(或其他民族的資源)而壯大,13世紀後大航海時代及殖民政策的歷史即是明證,因此對全球海洋生命的獵殺,難辭其咎。但是到20世紀初,長期消耗性發展造成的限制、枯竭、汙染、絕滅和衝突……,讓有識之士開始反省檢討以往的作為是否正確?並進而衍發了對生態系價值的審視,自然生命的尊重以及整個地球資源可持續性的評估和預測,全球全面的環境生態保育觀念,於焉開始。但即使如此,世界海洋資源中60%以上經濟魚類族群的損失,還是在1950年到2000年間發生的。

反觀東方文明,5000年來一直維持著眾多人口生活在有限資源的狀態下,大家奉行著節約使用自然資源的「環保社會」。平民百姓為什麼不會因為追求更多的財富、生活享受而擴大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呢?除了科技不足的因素外,仔細檢視其原因,主要可能是文化中的「威權制度」與「社會階級」,讓大多數的人可以在有限的資源中認命的生活。

但是,西方近代文明中帶來的許多觀念,卻瓦解了東方對自然相對友善的生活態度,喚起眾人競逐奢華。約自1980年以後,世界上70%以上,千年來生活在有限但可持續資源利用中的人口,如中國、印度和東南亞,遭受到西方價值的洗禮,開始加入了以開發自然來擴張國力、改善生活的大家族。可惜此時的地球資源已不再是1000年以前西方崛起時的原始和豐饒,再也無法重演人人有獎的歷史,加上日新又新的科學技術足以榨乾地球上最後一滴資源(譬如:頁岩油),整體環境的崩解,幾乎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如何從「文化」上解決
瞭解了海洋為什麼遭受破壞的文化背景後,要如何從「文化」上解決就比較具體了。首先當然是承續舊有的美德,在口腹之慾上,重回簡單樸實,平淡中滋味長的簡約生活,不要再整日美食掛帥。至於如何選食,就請具體參照「海鮮指南」。

其二,將東方文化中以往制約行為的「制度」與「階級」,轉換成現代社會中的「法律」與「規約」(編按:參考篇章《台灣的海洋政策與管理》),並且切實履行,以建立出與時俱進的社會依循。

其三,則是體認西方文明中最進步的價值觀已不再是錦衣玉食、位高權重了,而是尊重生命,保護環境,順從大自然的節律,讓每一種生物都能和諧的在地球上持續的傳承與消長,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心態。最後則需修正我們對「新科技」的思維,它們不再是用來掠奪的工具,而是復育的新知識與手段,並且需要積極的作為才能救亡圖存。至於傳統文化論述中常提及的如何保存並發揚台灣海洋民俗中神祇、節慶、敬天畏神、不濫殺生,惠及牲畜等的美德,就只能靠個人的體驗和實踐了。
Picture
海洋教育前景可期 兒童教育應優先重視

台灣體制內的海洋教育,其實已有綱領性的行政院海洋政策白皮書和教育部的海洋教育白皮書可依循,執行上也有各級學校及海洋專業職校、科技大學、綜合大學及社教館所在推動,其實很難再錦上添花,只是專注在海洋保育這一塊時,或許我可以用一些自己親身經驗過的事情,來增加體制外海洋環保教育的思考方向。

首先,「兒童教育」可能是現階段應優先重視的項目之一,新近的研究告訴我們幼童在三歲時腦部主要的連結都已完成,因此在他們入學之前,應是很好的學習階段。大約在12年前,我曾和海洋教育推廣基金會合作出版過台灣第一張海洋童歌CD片,之後又搭配了一套學齡前兒童的海洋生物繪本,希望在幼兒開始啟蒙時,就能感受到海洋的韻律、色彩和豐富性。後來墾丁國家公園和一些出版社也陸續有學齡前海洋生物繪本和少年科普月刊的發行,坊間也有一些外國引入的原文海洋童書或譯本,不過數量很少,大有開發空間。

其二,是新興教學領域中海洋教育的角色,特別是2012年開始全球發燒的磨課師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因為有學員背景開放,不受地域限制,任何時間都可修習,網上可群體互動……等特性,幾乎已是新世代數位學習最主要的管道,我在教育部輔導的ShareCourse網路平台上開過一門海洋通識性質的課,曾經連續七周高居選課率榜首,顯見海洋教育的前景可期。

也正因為新媒體形態的開發可以發掘新的學習群社,後來我又和教育廣播電台建構了一個創新的電訊、網路結合平台,讓全台聯播的廣播節目與磨課師課程聯結,並邀請國內各行各業,不同海洋領域的達人:教授、潛水人、港務局長、海洋文學作家、漁業政策制定人、環團領袖……等上節目,分享他們人生的海洋歷程,共同推動台灣的海洋知識與意識。

(收聽「海洋之窗」)

文化是千年的事,教育是百年之基,片紙隻字的文章本難以撼動,但若我們既有長遠的瞻望,又有具體的作為,登高自卑,行遠自邇,台灣海洋生態過去悲慘的命運,或許可以就從我們手中開始,力挽狂瀾,重現生機。


資訊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作者

    臺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

    日期

    February 2023
    October 2022
    November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October 2020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July 2016
    February 2016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RSS Feed

    學會公告

    All
    學會資訊
    學術論文
    政府公告
    活動轉知
    海洋知識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